单位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新闻 > 正文
单位新闻

《中国知识产权报》专刊报道我校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5-08-08 点击数:

8月6日,《中国知识产权报》专刊深度报道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我校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经验做法入选本次案例展播。现将全文报道登载如下,以飨读者。


改革撬动策源力 转化赋能产业兴

——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科技研发在于“专”,市场之道在于“用”。如何通过一种有效机制让“专”的优势和“用”的能力统一起来,是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核心。

自2021年起,西北工业大学(下称西工大)持续探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改革任务,高质量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让创新策源能力深度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团队致力于薄膜铂电阻研发。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成立的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砺芯慧感),已经成功实现薄膜铂电阻系列电阻的量产,生产成本相较国外同等产品降低20%,非常有市场竞争力。”谈及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西工大机电学院、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罗剑深有感触。

罗剑说:“高校的科技研发往往是定制研发、定向供给,失败了接着干就行。一旦研发产品进入市场,就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研发产品如果竞争失败,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的主要‘障碍’。”

薄膜铂电阻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设备、能源化工等产业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面对“令人心动”的市场,西工大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了知识产权全流程贯通管理体系,这给了罗剑团队“大胆闯”的底气。

“作为‘三项改革’之一,学校制定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只在知识产权管理台账进行登记,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为的就是帮助成果转化‘风险免责’,变‘不敢转’为‘积极转’。”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协助科研团队量身定制转化方式,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了‘手把手’支持我们这些‘市场小白’,学校确立以科技园为主体,统筹管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项目及作价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现职务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股权形态的全流程贯通式管理,保障科研人员将精力集中在科技研发上。”罗剑说。

依托政策支持,罗剑团队仅用时一个月,便走完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到位等流程。如今,在“技术之专”与“市场之能”的各司其责、有机协同下,成立刚满两年的砺芯慧感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三项改革”之二,是建立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完善以知识产权转化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西工大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将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围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设置6项代表性成果,要求满足一项即可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系列高级职称,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获得感”。

“三项改革”之三,是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知识产权+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西工大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给学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企业,并将90%的股权收益奖励给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如今,西工大已经实现超300件专利作价6.3亿元,新增成果转化参股企业70余家,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超32亿元。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孵化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12家,有力支撑铸造更多“国之重器”。

“西工大将持续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大力推进以知识产权为重要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更加‘接地气’,让队伍更加‘有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工大力量。”西工大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审核:王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