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新闻 > 正文
单位新闻

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丨聚焦西工大如何打造“科技支撑力”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数:

培根铸魂传薪火,强国建设书华章

10月10日

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

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

2025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4讲

《聚焦科技支撑力 共筑教育强国梦》

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客户端、

央视网、光明网、微言教育、

全国高校思政网、中国大学生在线

等多个平台面向全国同步播出

本期内容聚焦“科技支撑力”,呈现了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4所高校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产学研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担当作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伶,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沙治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恒,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李贺军,材料学院教授林鑫,材料学院教授介万奇共同为全国高校师生带来示范微党课——《“两链”融合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教育强国新范式》

资产公司党委在学校党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本次微党课制作,从脚本规划、拍摄打磨到正式展播历时三个月、易稿十余次,旨在详细全面地介绍我校“三项改革”相关工作及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点击视频观看微党课↑↑↑)


微党课《“两链”融合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教育强国新范式》详情如下: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伶: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两链”融合发展。

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沙治邦:西北工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充分发挥“三航”为引领的国防军工特色科研优势,创新“三个一”理念,深化“三项改革”,贯通“三条链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果转化企业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有力支撑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西工大力量”。

一、推动“三项改革”先行先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沙治邦:学校积极推动真正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三三三’模式”

一是按照“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三个一”的理念,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量身定制转化方案“转一批”,实现科技成果择优尽转;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扶一程”,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运用投行思维为企业“背书”,精准赋能“帮一把”,助力成果转化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二是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将职务科技成果全部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成果转化职称系列,畅通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构建了“三项改革”制度体系,解决了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三大体制机制难题,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三是贯通“三条链路”,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统筹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作价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股权形态的全流程贯通式管理模式。科技园通过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寻找应用场景等对接政府和社会资源,完善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载体,推动更多创新要素集聚,贯通技术、服务、平台三条链路,助力成果转化跨越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鸿沟。

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孕育出丰富成果。2020年以来,学校完成384项专利作价,现有参股成果转化企业72家,8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成为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4家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20余家公司估值过亿元。

二、打通高校实验室到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以科技成果转化的丰富成果展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

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恒: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始终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担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体系化难题,构建了“科研-转化-育人”有机贯通的良性循环体系。学院由院士、总师领衔挂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将“卡脖子”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任务转化为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实现100%硕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目标。同时,学院统筹成果转化资源,设立创新基金,以产业实际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反哺教育链,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前沿紧密衔接。

通过这一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学院为高端装备研制持续输送兼具科研实力与产业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科技、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5家,有效推动了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核心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李贺军我们团队瞄准火箭发动机在极端工况下面临的超高温烧蚀难题,经过30多年的攻关,在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依托团队研究成果成立了相关公司,开展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和销售。研发的新品持续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恒:科技创新绝非追随模仿,而是开拓与突破。我们必须致力于颠覆性科学技术的研发,勇担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任,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真正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更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大有可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材料学院教授林鑫: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研究团队掌握了直接制造高性能致密金属零件的核心技术,为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依托团队成果成立的相关公司,目前已经成为金属增材制造上市企业,构建了“设备研发-材料制备-工艺服务-应用解决方案”全链条生态;医疗领域中,为患者提供贴合骨骼形态的植入方案,加速术后康复进程;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定制零件显著提升发电设备的稳定性与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了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材料学院教授介万奇:我们团队针对我国核辐射监测的“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创新性地解决了碲锌镉晶体缺陷控制与器件集成难题,形成系列专利技术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依托成果转化成立相关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恒: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西北工业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三项改革”,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与市场的广阔需求紧密结合,让科研不再是 “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解决问题的产品”,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提供了关键支撑。面向未来,西北工业大学绘就了“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发展蓝图,我们承载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10月10日下午,资产公司党委组织6个党支部教职工集中学习观看了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4讲《聚焦科技支撑力 共筑教育强国梦》。

下一步,资产公司、科技园和各异地创新机构将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进一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三项改革”,打通堵点卡点,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乘数效应,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战斗力和新质生产力、应用到“国之重器”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的西工大力量。


(来源:微言教育 整理:党委工作部 审核:台炳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