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新闻 > 正文
单位新闻

央视和多家全国媒体报道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情况

发布时间:2025-10-22 点击数: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陕西省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发展情况,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的经验做法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成效受到关注。详情如下:


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创新开放双轮驱动 三秦大地谱新篇

10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专题报道《创新开放双轮驱动 三秦大地谱新篇》,聚焦陕西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陕西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科技成果累计单列11万项,转移转化4.6万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8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

详情请查看:《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陕西科技|创新开放双轮驱动 三秦大地谱新篇》


央视特别节目丨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10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我们的“十四五”》播出陕西篇《勇立潮头 奋进三秦》,带我们走进三秦大地,看过去五年这片沃土以科创为基、以产业为擎、以开放为翼,在“十四五”的征程上写下的昂扬新篇。

在本次报道中对我校“十四五”期间开展的以“三项改革”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进行了展现,重点报道了成果转化企业欧卡智舶和因诺科技的发展成效

详情请查看:《央视《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专题报道我校“三项改革”成果》

全篇报道请查看:《央视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我们的“十四五”>报道陕西科技:勇立潮头 奋进三秦


《中国人才》丨陕西“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人才》2025年第10期《陕西“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详细报道了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发展成效,并采访了我校成果转化企业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部分报道如下:

图片“三项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陕西作为科教大省,拥有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富集。但在过去,不少科研人员怀抱着“真金白银”,却因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被挡在了成果转化的大门外。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中“揭榜”了三项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任务,迈出了改革的关键一步。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蹲点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综合研判、系统评估,在全省启动“三项改革”试点工作。

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解决“缺钱转”问题。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和“黏合剂”。从投资企业和创投机构角度看,希望科研人员和团队不仅有技术入股,还能有现金投入,捆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从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角度看,拿出一大笔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的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陕西探索实施这项改革,允许横向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入股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明确了两条出资路径,一条是将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企业,并将形成的股份按分配比例奖励给项目完成人;另一条是将结余经费按分配比例奖励给项目完成人,由其出资成果转化企业。这既能盘活结余经费,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破解了“转化缺资金、结余不敢投”的两难困境。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罗剑,长期从事柔性热膜微传感器和高温薄膜热电阻领域研究,学校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评估及相关手续,帮助罗剑成立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吸引投资机构完成A轮千万元融资,建成我国首条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三项改革”提出,将高校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投资组合,为企业和人才吃下了“定心丸”。

罗剑教授指导研发团队进行工艺参数设定

详情请查看:《<中国人才>:陕西“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报道》陕西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机构,创新实力雄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院所等掌握大量科技成果,然而过去不少成果被束之高阁。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中“揭榜”了三项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任务,迈出了改革的关键一步。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综合研判、系统评估,在全省启动“三项改革”试点工作。

陕西省鼓励“三项改革”试点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探索出“三位一体、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母体控股”模式(“三位一体”即科研、中试、产业化),累计培育45家科技型企业。“一所”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探索出“开放办所、五一融合、国有参股、股权激励、市场机制、择机退出”模式(“五一融合”即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投资孵化科技企业556家、总估值6799亿元“一校”即西北工业大学,探索出“三个一”的模式(即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将422项专利技术作价7.81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78家,其中7家省级“链主”企业,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32.76亿元。“一港”即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出“1121”模式(即“一中心”,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研发中心;“一孵化”,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两围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一共享”“校招共用”的人才共享机制),与241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92个企业主导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在陕孵化企业268家。“一企”即陕西煤化工技术研究院,探索出“行业研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资本运作”模式,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600余项,开发高技术产品100余种,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

详情请查看:《<中国报道>丨陕西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人才》《中国报道》、秦科技  审核:台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