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届西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推荐的四个项目最终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胜奖2项,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显著成效。

本次大赛以“聚高校科技成果,促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在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指导下,由西安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多所高校共同协办。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激活驻市高校创新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渠道,推进“三项改革”走深走实。
未来,学校也将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一等奖:
项目名称:商用航空发动机复材风扇叶片自适应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梁永收
项目介绍:
项目由我校与西安三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商用航空发动机复材风扇叶片自适应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突破了自动化测量与多源数据融合、公差约束下的测量数据配准、工艺几何模型适应性构建等关键技术,提升叶片加工效率约50%,降低成本约30%,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研究成果为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具备向精锻叶片、辊轧叶片、焊接整体叶盘等航空发动机零件再加工领域的推广价值。近三年来,合作企业累计贡献税收约6000万元,本项目实现销售额超3000万元。项目成果将直接用于复材风扇叶片的批产任务。

二等奖:
项目名称:N-SMARTSTONE 3.0灵石无人机自动机场系统
项目负责人:呼卫军
项目介绍:
项目利用智能协同GNC技术、“无人机+AI+大数据”打造一体化智能飞行机器人。团队首推无人值守机场概念,目前已升级迭代到第三代智能化产品——N-SMARTSTONE3.0灵石无人机自动机场系统。该系统最初应用能源巡检领域,围绕输油管线、光伏、风电、输电线路、道路桥梁等巡检业务,实现前端到后端的全自动无人智能化机器系统应用。目前团队拥有200余项核心专利,70余项核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团队均为“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其中石油管线全自主无人巡检领域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超80%,行业前景广阔;光伏首推风机不停机巡检技术,已经覆盖五大六小发电集团;2024年新增道交通巡检,利用“全拒止飞行”技术,实现桥梁、边坡、隧道全方位无死角自动巡检。

优胜奖:
项目名称:小能量电磁加载系统
项目负责人:曹增强
项目介绍:
电磁加载系统是通过充电储能、线圈放电瞬间产生巨大电磁力实现一定功能的能量加载系统,如航母上飞机电磁弹射、电磁炮等。团队专注于几十千焦到几百千焦的小能量电磁加载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经过三十多年持续系统研究,攻克了小能量电磁加载核心技术,研发了系列化电磁加载产品,解决了多行业领域的痛点问题。目前已形成电磁铆接设备,电磁加载的冲击测试系统,灭火电磁炮三大系列产品并得到广泛应用,即将批量生产的电磁加载产品包括电磁抛投器,无人机电磁弹射系统,无人机电磁加载的网捕系统等。

项目名称:高自由度复材无损检测系统
项目负责人:王战玺
项目介绍:
项目聚焦高自由度复合材料自动超声无损检测系统,核心技术包括复杂曲面路径规划、无夹具快速定位、探头姿态实时修正及数据同步可视化四大算法,依托数字孪生与多传感器融合实现软硬件一体化的高精度无损检测。系统在8×5×3米空间中的定位精度达±0.1mm、成像误差±0.12mm,检测效率提升20倍,突破了传统设备在自由度和工作空间上的限制,填补国内高端复材检测装备空白。团队由王战玺教授领衔,核心成员涵盖智能制造、机电系统与算法控制等领域,技术成果已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累计研发经费超亿元,研发的相关装备应用于歼20、空警500等重大型号生产。该技术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显著的产业化潜力和经济社会价值。

(撰稿:殷莉 审核:齐天)